颈动脉斑块1年后消失了?医生:只因他做好了这6点!
一个65岁的老工程师,在体检报告中发现颈动脉斑块,医生告诉他这是心脑血管病的“前哨信号”,随时可能引发中风。他沉默了两秒,转身带走了体检单。一年后复查,斑块竟然“不见了”。医生反复比对影像,最后确认:是的,这块曾被认为“不可逆”的斑块,真的退了!
一个65岁的老工程师,在体检报告中发现颈动脉斑块,医生告诉他这是心脑血管病的“前哨信号”,随时可能引发中风。他沉默了两秒,转身带走了体检单。一年后复查,斑块竟然“不见了”。医生反复比对影像,最后确认:是的,这块曾被认为“不可逆”的斑块,真的退了!
一项追踪35年的重磅研究证实:心肌梗死、心力衰竭等致命心血管疾病,在发病前12年就可能露出马脚。
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极具转折意义的一个节点。炎夏未尽,凉意初现,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个“过渡期”的健康风险。立秋到底藏着哪些健康“陷阱”?为何医生反复强调“四个提醒”?今天这篇文章,将为您揭开答案。
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赵教授指出,对高血压患者而言,半夜频繁醒来绝非简单的睡眠问题,而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报。尤其当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时,我们不能仅仅归因于压力或者年龄增长,而应该警惕潜在的并发症风险。
他才49岁,身子骨看着挺硬朗,谁能想到在健身房跑着跑着就倒下了,再也没醒过来。心源性猝死,短短几分钟内夺人性命,是中年人最凶险的“隐形杀手”。
我们对“吃肉=心血管病”的恐惧,已经深入骨髓。只要一听说谁“心梗”了,第一反应就是他平时是不是吃太多肉了;一看到“高血脂”三个字,立马就把锅甩给猪蹄、牛腩、烤串。但那些天天嚷着吃素的人,也不少见血压高、血脂高、血糖飙的?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我国每10个65岁以上老人里,就有1个心衰患者。这可不是瞎说,《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》里写得明明白白[1]。
为提升六盘水市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,六盘水市人民医院与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、北京方园京医集团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。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团队将于6月29日在医院开展义诊活动。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:
根据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》显示,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3亿人,而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。讽刺的是,我们一边担忧血压,一边却在餐桌上"养"出了高血压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请知悉。【[礼物]福利礼包赠送中】即日起,每天将在收
“哎哟,我昨晚又熬到两点才睡,心脏都快跳出嗓子眼了。”小林边喝着咖啡边抱怨。听他这么一说,办公室里几个同事纷纷点头,仿佛熬夜就是当代年轻人心脏衰老的罪魁祸首。
为持续普及心脏急救知识和技能,2024年7月,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(以下简称厦心医院)首期“救心公开课”于院内开讲。值此公开课开讲一周年,6月24日,厦心医院联合社会各界,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办大型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活动,线上直播总观看量超100万。
梅雨季期间,心血管急症患者明显增多,中老年人群尤为突出。研究显示, 持续高湿天气可能与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相关。这一现象提示需重视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健康防护。
报告始终秉持权威性、专业性、代表性和前瞻性编撰原则,通过持续追踪、分析心血管健康相关因素的变化和疾病发病趋势,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、医疗资源配置、重点干预领域确定等关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,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,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,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。
高温来袭,你还在户外挥汗如雨?小心,这可能是压垮你血压的最后一根稻草。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发布的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》显示,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2.8亿人,几乎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,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,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,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。
冠心病不是天降横祸,它往往是日积月累的结果。这个标题,其实已经道出了问题的本质——不是你“突然”得病,而是那些你一再忽视的小事,早已在悄悄摧毁你的血管健康。
他是广州一家物流公司的中层管理者,工作忙碌,饮食无规律,长期吸烟应酬。一次偶然的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,进一步检查发现:右冠状动脉狭窄达75%。